羅錫文院士:要推進農機1.0至4.0并聯發展
2018年7月13日,2018智慧農業和生物機器人聯合國際會議在北京市金碼大廈隆重召開。出席此次會議的嘉賓除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相關高效教授和學者之外,兩個重量級嘉賓也出席了此次會議。他們便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和汪懋華。
此次會議最讓筆者關注的莫過于羅錫文院士關于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與智慧農業和生物機器人技術發展的關系解讀。他指出,智慧農業和生物機器人技術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發展智慧農業和生物機器人技術的基礎是農業機械化和現代農業裝備技術。“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羅錫文院士重點強調道。進入21世紀之際,美國工程技術界將“農業機械化”評為20世紀對人類社會進步起巨大推動作用的20項工程技術之一,列第7位。
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科技支撐。中國的農業機械化為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保障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2004年以來是中國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農業裝備總量增加,結構優化。2016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了9.7億千瓦,比2004年增加4.7億千瓦,增長94%。
二是農機作業水平大幅提高。2016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5.2%,比2004年提高31個百分點。
三是農機社會化服務蓬勃發展。截止2016年底,農機合作社完成作業服務面積4.7億公頃,占全國農機作業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左右,農機化經營總收入達到5388億元,利潤總額達到2066億元。
四是帶動農機工業振興發展。農機工業總產值連續10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從2004年的854億增加到2016年的4516.39億元,位居世界第一。
雖然中國的農業機械化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在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機裝備制造水平、產品可靠性和農機作業效率等方面還有很大差距。農業機械化基礎研究與關鍵技術研究薄弱,技術集成度不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弱,已經成為制約農業轉型升級的“短板”和瓶頸。
為進一步縮小中國農業機械化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提升農機科技創新能力,促進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地發展,羅錫文院士在會議現場概述了目前中國農機化發展的“3-2-3”發展思路。
第一個“3”是明確“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中國農機科技創新和農業機械化發展到2025年、2035年和2050年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是:到2025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機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實現農業機械化“從無到有”和“從有到全”;到2035年,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機科技創新能力基本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實現農業機械化“從全到好”;到2050年,農業機械化達到更高水平,農機科技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并跑”,部分領域“領跑”,實現農業機械化“從好到強”。
“3-2-3”的“2”是堅持兩項發展原則。
第一項發展原則是全程全面機械化同步推進。全程機械化主要包括產前、產中和產后各個環節的生產機械化。全面機械化主要指“作物”生產全面機械化、“產業”發展全面機械化和“區域”發展全面機械化。
第二項發展原則是農機1.0至農機4.0并行發展。
農機1.0是指“從無到有”,特點是以機器代替人力和畜力。目前中國在這一階段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還有很多“短板”和薄弱環節,所以還要“補課”。
農機2.0是指“從有到全”,特點是全程全面機械化。這是中國現階段要大力“普及”的方向。
農機3.0是指“從全到好”,特點是用信息技術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這一階段正在進行試驗“示范”。
農機4.0是指“從好到強”,實現農機自動化和智能化,農機+互聯網,發展智慧農業和農業機器人技術。
根據中國的國情,從農機1.0至農機4.0不能走順序發展的道路,必須并行發展,同步推進。
“3-2-3”的第2個“3”是落實三項重點任務。
第一是薄弱環節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補短板),包括應用基礎研究,糧食、經濟作物和飼草料薄弱環節技術研發,福利設施養殖工程,區域、水果蔬菜飼草料與畜禽水產機械化技術體系集成研究示范,農村生活廢棄物處理與綜合利用7個方面。
第二是現代農機裝備關鍵核心技術科技創新,根據中國現代農機裝備發展現狀,當前亟需在共性關鍵技術、重大裝備、傳感器與智能化技術、基礎零部件以及材料和制造工藝5個方面盡早取得突破。
三是農業裝備智能化科技創新,主要包括傳感器、農機導航、精準作業和農機作業工況監控4個方面。
羅錫文院士指出,中國農業機械化“3-2-3”的發展思路與本次會議的主題不謀而合,就是開發應用農業機器人等現代農業裝備技術,促進智慧農業的發展。因此本次國際會議對實現中國農業機械化“3-2-3”的發展思路具有重要意義。“我期待國內外智慧農業與農業機器人領域的科學家們充分交流各自的先進技術和發展經驗,為促進中國和世界的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羅錫文院士在致辭最后對本次會議的召開給予了高度評價。